0513-95821131
0513-95821131
时间:2025-01-07 点击数:
重返森林,为大熊猫“探寻”回家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引领野保事业迈向新境界之二动物园、繁育基地并不是大熊猫真正的家,大森林才是。大熊猫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也是“伞护”物种,保护大熊猫的同时,也会保护到其他的动物、植物和生存环境。
让他们走向回家的路,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熊猫中心)的最高理想。熊猫中心利用10余年的时间攻克“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的世界性难题后,熊猫中心的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大熊猫迈向回家路有了现实基础,于是科学研究开始向深度进发,大熊猫野化培训、野化放归和野外引种等难题再次被突破,演绎了熊猫中心领航大熊猫科研保护事业的传奇。
雪地里的“淘淘”野化培训让妈妈带宝宝启程2003年,经过多轮专家研讨论证后,熊猫中心正式启动大熊猫野化培训项目。“我们选择了一只体格健壮、反应敏捷、学习能力强,打遍‘幼儿园’无敌手的大熊猫‘祥祥’作为培训对象。”熊猫中心科研动管处处长黄炎回忆。2岁左右的“祥祥”被带到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培训,经过培训,“祥祥”领地意识逐步增强,渐渐摆脱对饲养员的依赖。
2006年“祥祥”终于从“乖娃娃”变成了“野小子”。专家们初步评估“祥祥”基本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可以放归。放归地选在了野生大熊猫重要栖息地“五一棚”的那片山林。
这里沟谷纵横、复杂险要,放归后,人们翘首以待昐望着它能融入山林、繁衍后代。然而等来的却是它的死讯。“祥祥”作为一只雄性圈养大熊猫进入山林后,首先面临的是与野生大熊猫争夺领地,它两度被追赶驱逐,最后从高处摔落造成器官受损死亡。
“‘祥祥’的死令科研团队悲痛不已,社会舆论的种种不理解也纷至沓来,我们压力山大,面对失败,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探索新方法,更好地前行。”黄炎说。
在海拔2800多米的天台山野化培训场,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负责人吴代福接受采访时详列了当时总结的几条教训和经验:一是方法问题。“祥祥”参加培训前,都是靠人工饲养,培训后野性不是很强。二是性别选择。在大熊猫栖息地中,雌性大熊猫之间不会互相争夺领地,雄性大熊猫存在种群延续问题,会互相竞争、相互打斗。
三是放归地问题。“祥祥”放归在“五一棚”那片山林,是大熊猫种群最密集的地方,“祥祥”是圈养雄性大熊猫,野性不够强,竞争对手多,所以生存压力大。总结经验后,2008年熊猫中心准备开启第二期野化培训,突遇汶川地震,计划由此戛然而止。
2010年6月中旬,熊猫中心召开专家研讨会,提出重启培训计划,实施母兽带仔的新野化方式,新方案获得专家们的肯定。“这次计划实施非常不易。由于卧龙镇熊猫中心遭受重创,60余只大熊猫被迫分8批转移出卧龙,我们组建的15人团队,就是从新基地——雅安碧峰峡基地挑选出4只交配后的雌性大熊猫,送往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
当时地震原因通往卧龙最便捷的公路被毁,我们只好绕道翻越夹金山、巴朗山,耗时13个小时才抵达目的地。”黄炎回忆。目前已整修一新的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有5个野化培训圈,其中,在野化培训1、2、3号圈内,各有1只带仔大熊猫正接受第一阶段野化培训,基地饲养师牟仕杰站在被竹林遮挡的野化培训圈前,比划着介绍培训的情况。第一阶段:熊猫宝宝在0-12个月左右,在核桃坪第一期野化培训圈的半自然环境下生活,由熊猫妈妈抚养,不直接接触人类和人工食物,只去投喂熊猫妈妈以保证它有充足的奶水。
为减少人对幼仔的影响,投喂时,科研人员身着涂满熊猫尿液的熊猫服。第二阶段:熊猫宝宝在13-26个月左右,与熊猫妈妈在核桃坪后山或者天台山第二期野化培训圈的自然环境下生活,不直接接触人类和人工食物。
牟仕杰说:“经过两个阶段的野化培训,熊猫宝宝在具备能自主选择采食不同龄级的竹子,独立寻找水源,在野化圈内寻找隐蔽所、休息地,有较高的警戒性,能有效躲避人类或其它危险动物等能力时,再经过体检、生存考核等初步评估后,才对具备条件的大熊猫实施放归。”整个野化培训的过程始终牵动着科研人员的心。
2010年8月3日,“草草”在野化圈舍产下一只雄性幼仔,是全球首只在野化培训基地诞生的熊猫宝宝,也是当时带回的4只大熊猫唯一生产的一个。“淘淘”出生当晚,大雨倾盆,吴代福说:“当时我们担心死了,怕幼仔淋湿生病,我们事先在野化圈为它搭建了窝棚和树洞,但“草草”置之不理,她紧紧抱着孩子在臂弯里一直淋着雨。过后我们惊喜地发现,熊猫宝宝全身干干的,一点都没淋到。”“‘淘淘’半岁多的时候曾从树上摔下来。
”吴代福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仍心有余悸:“正准备下班的我,听到消息马上冲到野化区,跑时心都要跳出来了。仔细检查发现,它除受到点惊吓,没有其他问题,才放心走了。”“淘淘”非常争气地和妈妈经历了雪灾、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后,完成了从1期到3期的野化培训。
在妈妈的教导下,“淘淘”的野性越来越强,学会了面对天敌、躲避人类、识别伴生动物……野外引种成功的“乔乔”正在产下双胞胎身怀“武功”独自寻到回家路2012年10月11日,2岁2个月大的“淘淘”在众多关注的目光中走出笼门,慢慢消失在四川省雅安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的一片青翠的竹林中……“淘淘”是继大熊猫“祥祥”后,科研人员们的又一次尝试。它在栗子坪迈出的这一步,标志着我国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进入新阶段,是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回归自然的“淘淘”能融入新环境吗?科研团队不断追踪监测野外放归的大熊猫的讯息,他们每月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住在山里。
通过监测颈圈GPS定位,持续跟踪,判定活动范围,根据采集的粪便,进行个体判定和疾病监测,采食场等数据调查判定生活质量等。持续两年追踪的监测数据表明,“淘淘”活动区域逐步扩大,最后稳定在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长坪子区域,活动范围达30平方公里。这一切表明,大熊猫真正“回家”了!2013-2015年,每年放归一只,分别放归了“张想”“雪雪”“华姣”,2016-2018年,实现两只同时放归,分别是“华妍”“张梦”“八喜”“映雪”“琴心”“小核桃”。
2019年的放归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据了解,熊猫中心计划以后每年放归数量还会增多。伴随着越来越多大熊猫的放归,科研人员的牵挂也越多、工作任务愈加繁重,在山林中的这些大熊猫都好吗?吴代福介绍,放归的大熊猫佩戴的GPS颈圈,是目前获得大熊猫野外活动数据的重要途径,因颈圈的大小和电池电量有限,一般在1-1.5年就会自动脱落,脱落后,科研人员会综合分析之前收集的数据,继续追踪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并根据在野外采集到的粪便,进行DNA鉴定,以及采食竹子等数据分析,判断大熊猫的生长情况以及活动范围,在必要时将其回捕。
2017年底,科研人员在回捕笼中,意外发现一只大熊猫,经核实正是被放归的“淘淘”。熊猫中心兽医经过一番体检很欣慰:“淘淘”一切发育正常,状况良好,体重达122公斤。随后在确定其身体健康和佩戴GPS颈圈后,被再次放归。
“淘淘”在野外成功存活5年,验证了人工繁殖大熊猫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放归自然方法的成功,也创造了人工繁殖大熊猫放归野外存活时间的新纪录。截至2018年12月,熊猫中心已野化培训放归11只大熊猫,成功在野外存活9只。
“琴心”“小核桃”放归现场野外引种丰富遗传多样性2017年7月31日凌晨,一个喜讯从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传开,大熊猫“草草”生了,母子平安!这是全球首例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成功的案例,是大熊猫繁育和科研领域里又一项重大突破。随着熊猫中心人工圈养种群的不断壮大,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不足、种源结构单一等问题开始凸显。在不能直接从野外捕捉大熊猫以丰富圈养种群基因库的情况下,增加圈养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提高圈养种群的活力,成为21世纪以来圈养大熊猫的一项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面对难题,熊猫中心专家们从野化培训大熊猫中受到启发。
“既然能把大熊猫放出去,那为什么不可以再收回来呢?”熊猫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和民说:“放出去是复壮野生种群,收回来可以将野生种群的基因带入圈养种群,同样都是对大熊猫保护有利的事情,能为野生小种群的复壮奠定基础。”2016年底,熊猫中心开创性地启动了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研究工作。决定在野生大熊猫繁殖季节将圈养雌性大熊猫释放到野外,跟野生大熊猫交配,然后把新的血缘带回到圈养大熊猫种群中,这种不干预野外大熊猫生存状态,又可以增加圈养大熊猫种群活力和遗传多样性的做法,在全球没有先例可寻,几经曲折才获得成功。
吴代福说:“我们当时选择了两套方案,一套是根据前辈们关于雌性大熊猫发情期可吸引六七公里雄性大熊猫交配的结论,将发情的雌性大熊猫放进圈里,等待雄性大熊猫前来,最后实践失败。另一方案选择了具有野生基因,体格健壮,无任何疾病,还参与过野化培训的雌性大熊猫放归,获得了成功。”首次引种放归试验,经过综合考量,最终选择了体格健壮、身体状况很好的“草草”,引种地点则定在了“五一棚”地段,那里野生大熊猫密集,所以很适合野外引种。
实验证明,“草草”在野外大受欢迎,许多“追求者”为‘草草’大打出手。目前,大熊猫“草草”通过3次野外引种,成功产下三胎5仔。其中,2018年,“草草”野外引种产下的龙凤胎“和和”“美美”,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首例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产下并存活大熊猫双胞胎”。
今年8月,“草草”再次产下野外引种双胞胎。几天前,喜讯再次“来袭”,参与野外引种的大熊猫“乔乔”,在天台山野化区顺利产下一对双胞胎。
“乔乔”是继“草草”后,第二只引种成功并产下幼仔的大熊猫,也是首只在野外环境下产仔的圈养大熊猫,其第二只幼仔至今未曾接触人类,一直由妈妈“乔乔”亲自抚养。我们期待,此幼仔能跟着妈妈一直在野外环境成长并实现自我放归,这将会是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的又一次飞跃式突破。(张羽茜梅青李松龄)。
本文来源:开元体育官网下载-www.wypdesign.com